音乐,一直是每个内容平台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从抖音的手势舞挑战和热歌,到B站的鬼畜混剪、网易云的评论情绪场,哪怕追溯到2.0时代豆瓣曾经构建的音乐兴趣图谱,音乐始终是社交内容中最具情绪触发力、共鸣延展性和参与机制的内容形态。
对小红书而言,在策划“烟火生活季·乌鲁木齐站”的过程中,“音乐”成为被发现的城市媒介。
“烟火生活季”并不是一个关于音乐的项目,而是一场以城市为策展对象、以生活感为表达方式的 「城市文化IP」。在今年夏天的乌鲁木齐站,项目团队在策划过程中捕捉到一个关键线索:音乐,或许可以成为打开这座城市的最好方式。
新疆摇摆舞推广人“老塔”及学生们参与街头快闪
乌鲁木齐,从来不是典型的“网红目的地”。它更常作为前往南疆北疆的中转站,出现在游客的攻略中;人们谈论新疆,往往聚焦于风景、民族风情和地理壮阔,而乌鲁木齐常被遮蔽在这些想象之外。
展开剩余90%但乌鲁木齐,并不缺鲜明性格。这里是中亚经济与文化的枢纽,是多民族共居融合的日常生活场;是拥有霹雳舞、说唱、时尚审美与城市化生活方式的“现代新疆”;也是一个人际距离更近、公共氛围热烈的城市共同体。
在深入调研乌鲁木齐城市气质、生活节奏和在地文化表达的过程中,项目团队意外捕捉到音乐的角色——它并非作为艺术产品被呈现,而是作为这座城市本就存在的生活律动,在婚礼现场、夜市喧嚣、出租车广播中自然生成。
因此,乌鲁木齐站的“烟火生活季”,小红书没有从传统文旅推广出发,而是选择以音乐为触发器,在婚礼、夜市、街头、音乐节等生活场景中,重新激活乌鲁木齐的城市节奏,并借由用户真实参与与笔记记录,让节奏感变成城市感知的新入口。从艾福杰尼改编《青春舞曲》的公共播放,到街头表演、婚礼仪式、广场漫舞,再到小红书用户的笔记记录,城市的节拍被激活,人与人的表达也随之连接。
小红书在这场策展中扮演起“城市Beat Maker”的角色。不是为了制造一首歌,而是让城市生活中本就存在的节奏,被看见、被听见、被共振。
-城市策展的起点-
当一首老歌成为城市节奏的开端
烟火生活季,从乌鲁木齐的音乐基因出发。
《青春舞曲》,并非平台随手采样的“怀旧金曲”,而是一场横跨近百年的文化回响——它既是王洛宾的旋律记忆,也是新疆这片土地独有节奏感的当代表达。
上世纪30年代末,王洛宾在新疆采风时,将这首根植于维吾尔族达瓦孜传统的伴奏曲,写进大中华的音乐记忆里。“太阳下去明天依旧爬上来”,成为几代人共有的旋律DNA。
《青春舞曲》出品方:小红书烟火生活季创意团队
2025年,小红书邀请新疆本地音乐人艾福杰尼,以全新视角改编这首歌,完成了《青春舞曲》作为烟火生活季推广曲的当代表达。他保留了旋律的核心动机,但放弃了传统民歌的结构——用地道的说唱flow铺陈出乌鲁木齐的日常风貌。从巴扎夜市的喧闹,到婚礼舞池的freestyle,这版《青春舞曲》像一条Vlog化的时间线,把城市的节拍写进了生活肌理。
这不仅是一次音乐改编,更是一次真正“民意驱动”的内容策展。新疆说唱的土壤早已丰沛:从马俊、黄旭、艾热、那吾克热、那奇沃夫到扬布拉德,一代代Rapper从地下Club走向主流综艺,新疆成为中文说唱最活跃的“油田”。这种以节奏为语言的表达,正是乌鲁木齐文化性格的一部分。
因此,小红书没有把《青春舞曲》当作一段BGM配乐,而是将它设置为整场内容系统的“情绪锚点”与“时间轴”。它串联起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生活片段——在婚礼现场热烈回响,在夜市广播中循环播放,在草莓音乐节舞台上迎来首演,最终成为用户笔记中自发扩散的城市声纹。
比起堆砌情怀、讲述历史、做一支传统 Campaign,小红书选择的是“重新写节奏”。因为一首城市代表曲的生命力,从不来自流量标签,而来自它是否真实贴合城市的呼吸节拍。
-小红书烟火生活季-
城市故事由本地人讲
当平台决定用音乐作为城市叙事的切口,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选哪首歌”,而是“谁来唱”。谁来讲述这座城市的节奏?谁来构建这首歌之外的情绪现场?
在“烟火生活季”的乌鲁木齐站,小红书给出的答案很直接:让本地创作者成为主场内容的供给者。
烟火生活季活动高点“最炫民族婚”
7月13日晚,“最炫民族婚”直播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剧院举行。作为活动的高潮环节,小红书邀请三位新疆本地音乐人登台,以生活者的身份为这场城市仪式注入节奏与情感。
冬不拉演奏家阿依巴尔·都曼,是该乐器第三流派的第三代传承人。他与乐队现场演奏新疆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为婚礼送上祝福。曾因在老狼家庭聚会上演奏冬不拉版《同桌的你》而走红的他,此次再度登台,完成了从“感动一刻”到“城市代表”的角色转换。
来自博尔塔拉的AThree阿热丝兰,则代表新疆说唱文化的崛起力量。自《新说唱2024》被誉为“说唱诗人”而被更多观众熟知,回到新疆的他,用一段维吾尔语freestyle为婚礼献礼。尽管语言或许并非所有观众都能听懂,但节奏本身早已建立了情绪共识——这正是新疆“唱跳文化”在社交现场中天然的动员能力。
而艾尼瓦尔江则代表另一种维度:介于流行音乐与民族节奏之间的本地青年表达。他有过多首新疆相关作品在平台走红,既具偶像形象,也有稳定创作力,展现了“新一代新疆流行声”的可能性。
这场“最炫民族婚”并非为演出而演出,而是对新疆传统婚礼文化的一次城市化再组织。舞蹈、即兴歌唱、亲友共宴,本就是这座城市日常节奏的一部分。小红书并未将其仪式化为“民族风表演”,而是邀请本地音乐人亲身参与、重塑现场,从“参与者”而非“被记录者”的视角,讲述乌鲁木齐的日常节奏。
这种模式背后,是一套可以被迁移与复制的内容组织策略:以真实的在地创作者为核心,以真实场景为支点,通过生活节奏本身构建内容逻辑。
-从旅行者到生活者-
小红书如何让外来创作者参与城市共振
与“最炫民族婚”同步进行的,是乌鲁木齐草莓音乐节的热烈现场。音乐之外,小红书也把几位受邀的外地音乐人带进了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炸鸡少女阿肆、曹方,以及曾提名金曲奖最佳新人的00后音乐人Matt吕彦良,受邀成为了此次烟火生活季的体验官。他们以外来者的身份抵达,却在极短时间内切换成了生活的参与者。
音乐人阿肆在“最炫民族婚”跳起舞
阿肆在婚礼现场彻底化身“高能量E人”。她在笔记中写道:“为了最炫民族婚,今儿我是高能量E人!”投入人群、起舞互动,甚至喊出“还能再dance五百年”。现场情绪的真实与奔放,让她主动融入了节奏,也融入了城市。
曹方依然是那个擅长捕捉细节的“城市记录者”。她在小红书上真诚发问“跳舞是新疆所有人的必修课吗”,并称“慢热的我根本来不及慢热,被热情的巨浪裹挟”。她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参与者,却很快被拉进这座城市的节奏——陌生人的牵手、舞池里的笑声、没有排练过的默契配合,每一个动作都在告诉她:乌鲁木齐,没有围观,只有加入。
Matt吕彦良则在冬不拉的震颤与电子节拍中被击中。他曾以“I人”自居,却在婚礼现场被节奏激活,加入新郎伴郎团,全程起舞。他在小红书写下“人生第一次在新疆婚礼上当伴郎”的笔记,分享自己跳舞的尴尬趣事,真实又抽象。
他们的表达,正是小红书“城市内容生成机制”的延伸部分。平台不仅让在地创作者构成内容主干,也通过邀请外来创作者进行沉浸式参与,让“旁观者”转变为“共鸣者”,共同丰富城市的内容结构与情绪谱系。
这种“旅行者向生活者”的转化,不是由演出任务驱动的被动叙事,而是一种新的内容生成范式:通过体验而非描述,通过共鸣而非代言。
最终,乌鲁木齐在他们的镜头中呈现出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却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每一个进入这座城市的人,都成为它生活节奏的同频共振。
-从展览到共创-
乌鲁木齐不再是“被观看的城市”
在传统城市营销中,文化往往被提炼为一套符号系统。节庆、服饰、建筑、饮食,这些元素被功能性地提取、包装与展演,构成了熟悉的“城市名片”——它们是被打卡的背景板,是供观看的表演场,是“异域风情”的消费单位。
而在“烟火生活季·乌鲁木齐站”这场 「城市文化IP」的平台策展中,小红书选择打破这一“展览式叙事范式”,试图完成一种从“可观看”向“可使用”的转译。城市文化不再是被仰望的陈列品,而是可以切身感受、沉浸体验、自由共创的生活体。
这种“去表演化”的表达策略,在唱作人曹方的行动中具象可见。
作为来自云南的音乐人,曹方以“记录生活的感知者”著称。在参与“最炫民族婚”之后,她意犹未尽,开始在乌鲁木齐“随便走走”。她走进街头市场的一家咖啡馆,点了一杯本地特色维也纳,惊喜地发现其中加入了无花果与坚果。她在小红书笔记中写下:“新疆风格不是靠标签,而是靠口感。”
音乐人曹方在小红书分享乌鲁木齐笔记
而当她站在“这很新疆”的打卡墙前拍照,面对网友调侃“又来打卡了”,她轻轻回应道:“无拘无束的人生,才不会被打不打卡绑住。”
在这个过程中,乌鲁木齐完成了一次轻盈却重要的转变:从“被观看的展览城市”变成了“生活的共振场”。曹方既是表演者也是生活者,她的镜头没有执行Brief,没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只是自然地把生活记录了下来。这种表达,正是最真实、最有肌理的城市内容形态。
这也彰显了小红书的内容特点:不是从上而下输出城市形象,而是借由整个社区的去中心化结构、用户分享机制与内容生态,激发城市叙事的公共生成行为——每一个抵达城市的人,都可以参与叙事,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成为表达的起点。
曹方的笔记,不是宣传素材,是生活片段。但正是这些片段,让乌鲁木齐从一个被凝视的“文化符号”,重新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城市体”。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音乐与社区-
小红书的城市共创文化IP
乌鲁木齐,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红城市”。但在这个夏天,它因一首歌、一场婚礼、多场街头音乐会与一次次生活场景的联动,悄然成为聚光灯下的“城市主角”。
大巴扎步行街上的舞团学生、和田二街的烤肉摊主、雅玛里克山上的退休教师……他们自发加入歌舞节奏之中,在生活的轨道上生成节拍,被记录、被转发、被传唱。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参与。
《青春舞曲》由艾福杰尼创作的歌词
回望整场“烟火生活季”,你会发现,小红书并未沿用传统的“城市投放”模式,而是以音乐为线索,组织城市、组织内容、组织生活。在馕坑边、大巴扎、出租车广播里,《青春舞曲》作为城市背景音反复响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先共享的语言。比起图像与语言,音乐更直接、也更具动员性——它能打破社交壁垒,唤起身体的回应,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形成无需翻译的共鸣。
音乐人艾福杰尼分享小红书笔记
音乐,是城市文化传播中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具感染力的核心。《青春舞曲》在乌鲁木齐的成功落地,正是一次由生活场景自发生长出的内容创作、激活,是城市本身带来了节奏感,让小红书得以捕捉、共鸣、再传播。它穿过草莓音乐节的舞台,夜市的烟火气,出租车的广播系统,最终落到一篇篇真实的小红书笔记中,完成了一次从音乐到城市叙事的完整跃迁。
乌鲁木齐,这座曾在《山河之旅》等桌游中“很难抵达”的西部城市,如今成为一个可以被听见、被驻足、被共舞的真实生活体。
而我们也开始期待,小红书“烟火生活季”的下一站,会抵达哪座城市?而那里的节奏,又将被谁唤醒?
撰稿|邹雄飞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发布于:北京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