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薛湖牛肉水煎包作为北宋宫廷御赐的“二品包子”,其制作工艺既承载着历史传承,又因独特的选料与技法形成了“开口露馅、上浓下焦、酥嫩清香”的鲜明特色。以下从选料标准、调馅精髓、面团工艺、包制技巧、煎制火候五大核心环节,结合其“宫廷御赐”的匠心基因,深度解析传统制作工艺:
一、选料:宫廷御赐的品质根基薛湖牛肉水煎包的风味密码始于对原料的极致考究,每一味食材均暗含“增香、提鲜、平衡”的功能,与北宋宫廷“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一脉相承。
1. 核心面料:特制精粉选用黄河故道优质小麦研磨的中筋精粉(蛋白质含量12%-14%),兼顾筋性与延展性。传统做法会加入少量小米粉或玉米粉(约5%),增加麦香层次与酥脆度;现代工艺则保留“特制”标准——面粉需经“过筛去渣、自然陈化”处理(存放3-6个月),降低筋性以提升皮的柔软度,同时避免煎制时过硬。
2. 肉料:黄牛肉的黄金部位精选豫东黄牛后腿肉(占比70%)与前腿肉(占比30%),后腿肉筋膜少、纤维细嫩,前腿肉脂肪分布均匀,二者混合达到“肥瘦比3:7”的黄金比例。牛肉需剔除筋膜后手工剁成米粒大小的颗粒(拒绝绞肉机绞制),保留肉质的颗粒感与吸汁性,符合宫廷“食有嚼劲”的审美。
3. 配料:红薯粉条与四季青菜的地域特色红薯粉条:选用本地红薯淀粉手工制作的粗粉条(直径约1mm),提前用温水泡发(40℃温水浸泡30分钟),再切为2cm小段。红薯粉条富含支链淀粉,煎制时能吸收肉汁并形成“胶糯”口感,与牛肉的弹牙形成互补。
四季青菜:随季节选用本地新鲜青菜(春季荠菜、夏季空心菜、秋季白菜、冬季菠菜),取嫩茎叶部分,焯水10秒后过冷水挤干,手工剁成细末(保留菜香的同时避免出水)。
4. 点睛之笔:十八味中药材薛湖煎包的“清香宜人”源于十八味中药材的巧妙融合,均为传统药食同源材料,按“去腥、增香、提鲜”的功能配伍:
去腥类:花椒(10%)、八角(8%)、草果(5%)——研磨成粉,中和牛肉的膻味;
增香类:桂皮(12%)、香叶(7%)、丁香(3%)——释放木质香气,提升层次;
提鲜类:陈皮(15%)、山楂干(10%)——促进肉馅析汁,增加鲜甜;
调和类:生姜(15%)、大葱(10%)——打汁后与药材粉混合,平衡药香与肉香。注:中药材总用量仅为肉馅重量的2%-3%,避免掩盖食材本味。
5. 油脂:纯麻油的灵魂赋能全程使用本地小磨纯麻油(芝麻油),其浓郁的坚果香能渗透馅料与面皮。麻油分两次添加:一次用于中药材粉的研磨(增香),二次在调馅时淋入(锁汁)。
二、调馅:多汁与风味的精密平衡薛湖牛肉水煎包的馅料需满足“咬开爆汁、肉香裹菜、药香若有若无”的复合口感,其核心在于肉馅的打水锁汁、粉条与青菜的吸味、中药材的缓释增香。
1. 肉馅预处理:打水吊汁牛肉颗粒中分次加入葱姜花椒水(葱段+姜片+花椒泡温水30分钟,过滤后取汁),边加边顺时针搅打至肉馅“上劲”(吸收水分约肉馅重量的1/3)。此步骤使肉纤维充分膨胀,锁住水分,煎制时不易流失,咬开即有肉汁涌出。
2. 配料融合:分层叠加增香先将中药材粉与麻油混合均匀,形成“香油药粉糊”;
再加入泡发切好的红薯粉条,利用粉条的多孔结构吸附肉汁与药香;
最后加入青菜末,轻柔翻拌(避免挤干青菜的水分),使青菜的清爽中和肉馅的厚重。
3. 调味顺序:先重后轻锁本味调味遵循“盐→糖→酱油→料酒→香油”的顺序:
盐(肉馅重量的2%):激发牛肉的本味,促进肉馅吸水;
白糖(1%):提鲜,中和药材的苦涩;
生抽(3%)+ 老抽(0.5%):调味增色(老抽仅用于提色,避免过深);
料酒(2%):去腥,需沿锅边淋入激发出酒香后倒出多余酒液;
最后淋入麻油(2%),覆盖馅料表面形成“油膜”,锁住水分与香气。
三、面团:外脆内软的力学密码薛湖煎包的皮要求“外皮酥脆如薄纸,内里绵软似棉絮”,其关键在于面团的软硬度、醒发程度与煎制时的焦化反应,与北宋“宫廷点心”的“酥软”审美一脉相承。
1. 和面:冷水硬面,筋性适中采用冷水(20-25℃)和面(面粉与水比例1:0.52,500g面粉加260g水),揉至“三光”(面光、盆光、手光)。面团偏硬(比普通包子面团稍硬),确保煎制时不易破皮,同时保留延展性以便包制开口。
2. 醒面:松弛面筋,提升延展性揉好的面团覆盖湿布醒面40-50分钟,让面筋充分松弛。醒面不足会导致包制时回缩、皮厚;醒面过久则面团过软,煎制时易塌陷。
3. 擀皮:中间厚、边缘薄的“碗状皮”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揪成剂子(约35g/个),按扁后用擀面杖擀成直径8-10cm、中间厚4mm、边缘厚2mm的碗状面皮(边缘薄便于收口,中间厚支撑馅料重量)。
四、包制:开口露馅的造型智慧薛湖煎包的标志性“开口露馅”造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通过捏褶技巧与收口力度的设计,既保证煎制时蒸汽排出(避免皮鼓胀破裂),又让馅料在煎制中自然露出,形成“上浓下焦”的视觉与风味层次。
1. 包制手法:“捏褶不封死”取面皮置于左手掌心,放入馅料(约25g,占皮的70%),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捏褶”:从一端开始,拇指不动,食指向中间推褶,依次捏出12-14个均匀褶子(褶子间距约0.5cm)。最后收口时留1-2mm的微小缝隙(不封死),确保煎制时蒸汽从缝隙溢出,避免底部因气压过大破裂。
2. 生坯摆放:间隔防粘,均匀受热包好的生坯放入撒有薄粉的托盘(防粘),生坯之间间隔1-2cm(避免煎制时粘连)。
五、煎制:钢板平锅的三段式火候薛湖煎包的“上浓下焦、酥嫩可口”完全依赖钢板平锅的导热特性与“先煎后焖再收”的三段式火候,这一技法与北宋宫廷“铁鏊煎点”的传统一脉相承。
1. 煎底定型:大火锁壳选用铸铁钢板平锅(导热均匀、储热强),刷一层纯麻油(厚度约0.1mm),放入生坯(间隔均匀)。开大火加热至锅底温度达180℃(约2分钟),观察生坯底部:边缘微微泛黄、中心略收缩时(约3分钟),底面形成“硬壳”,锁住内部水分,此时需转中小火。
2. 加水焖熟:蒸汽穿透,内外皆熟沿锅边倒入清水(或淀粉水,淀粉:水=1:8),水量约为生坯高度的1/2(约1.5cm深)。立即加盖转中小火焖煎(约6-8分钟)。此阶段蒸汽穿透生坯,将内部肉馅蒸熟(中心温度达75℃以上),同时水分逐渐蒸发,底部硬壳吸收水分后软化但未塌陷。
3. 收干酥脆:大火焦化,上浓下焦待锅中水分基本收干(约剩1/4,可轻摇锅体观察声音),转大火煎1-2分钟。高温下,底部的水分彻底蒸发,淀粉发生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底面呈现深麦黄色、脆而不硬的状态(轻敲有“咔嚓”声),顶部因蒸汽蒸发形成“微焦的硬壳”,与底部的金黄酥脆形成“上下双脆”的层次。
4. 出锅装盘:轻铲防破,原香呈现用竹制锅铲轻铲生坯底部(此时底部已与锅分离),将煎包整齐码入盘中,淋少许煎制时渗出的原汤(或撒熟芝麻、葱花增香),趁热食用。
总结:御赐工艺的文化内核薛湖牛肉水煎包的制作工艺,是北宋宫廷“食不厌精”与豫东地域饮食智慧的融合:特制精粉与纯麻油体现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十八味中药材的巧妙运用展现药食同源的理念,三段式煎制法则是对火候控制的极致追求。其“开口露馅、上浓下焦”的特色,既是工艺的成果,更是历史馈赠的味觉符号——一口咬下,酥脆的外皮、多汁的肉馅、胶糯的粉条与清鲜的青菜在口中交织,仿佛能触摸到千年之前的御厨匠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